作者简介:古春霞,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科技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各民族文化的共情性》这篇学术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发表在CSSCI(2025-2026)来源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5年第一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各民族文化既有“各美其美”的独特灵韵,丰富共同体内涵,又有“美美与共”的通感,奠定一定的心理与文化基础。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从“共情”中融会互通、交流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一、主要内容
 该成果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以“文化共情”为核心线索,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各美其美”的灵韵价值:阐释各民族文化独特的“灵”(精神特质、信仰联结)与“韵”(审美和谐、情感共鸣),如撒叶儿嗬、萨满仪式、《千里江山图》等案例,指出其通过自然崇拜、图腾信仰等承载民族精神,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美美与共”的通感作用:分析“通感”(感觉挪移、情感共振)对弥合文化裂隙(如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都市与乡村文化隔阂)、突破雅俗界限的意义,以谭盾《地图》融合湘西民间音乐为例,说明其如何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意识。
 共情中的交流互鉴路径:从驱动力(人类共通情感需求)、交互性(“入乎其内”体验与“出乎其外”审视的双向交流)、互补性(多元文化情感维系)、当代意义(数字时代如李子柒短视频的文化传播)四方面,论证共情如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基础,最终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目标。
  
 二、核心观点
 文化共情是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纽带:各民族文化并非孤立存在,其“各美其美”的独特性与“美美与共”的共通性,通过共情机制实现交融,既保留文化本真性,又形成凝聚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与文化根基。“灵韵”与“通感”是文化共情的关键载体:“灵韵”承载民族精神与审美特质,是文化独特性的体现;“通感”打破文化差异壁垒,实现情感跨群体传递,二者共同推动各民族从“文化认同”走向“共同体认同”。
 共情需结合传统与当代实践:传统层面依托民俗仪式、民间艺术维系情感联结,当代层面可借助数字媒介如短视频、元宇宙等拓展传播场景,让文化共情适应时代需求,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
  
     三、方法创新点
 跨学科融合视角:整合文化人类学如本雅明“灵韵”、列维·布留尔 “互渗律”;心理学罗杰斯共情理论、弗洛伊德自由联想;社会学费孝通“多元一体”、纳日碧力戈共同体研究等多学科理论,突破单一学科对“民族文化”或“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局限。
 案例与理论深度结合:既引用经典学术观点如余英时“超越的突破”、巴赫金“复调理论”,又嵌入具体实践案例如谭盾音乐创作、李子柒文化传播、萨满仪式等,避免纯理论空谈,增强论证的具象性与说服力。
 历时性与共时性兼顾:纵向梳理中华文明史中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如“夷夏一体”“五方杂处”,横向分析当代文化传播的新形态,形成“历史 — 现实 — 未来”的完整逻辑链,凸显研究的时空广度。
  
 四、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
 (一)学术价值
 丰富共同体意识研究维度:突破以往从政治学、民族学视角研究共同体意识的框架,聚焦“文化共情”这一深层心理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的新视角,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空白。深化民族文化互动理论:系统阐释“灵韵 — 通感 — 共情”的内在关联,构建民族文化交融的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民族文化传承、跨文化交流提供方法论参考。
 (二)社会效益
 为文化实践提供指导:启发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路径,如推动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利用数字媒介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助力民族团结实践:明确文化共情对消除文化隔阂、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为各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如民俗展演、跨民族文化交流项目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构建各民族“互嵌式” 社会结构与文化氛围。